管理員
|
1#
大 中
小 發表於 2010-4-22 20:29 顯示全部帖子
唐玄宗注道德真經
唐玄宗注老子道德真經 【作者】唐玄宗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卷之一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序
昔在元聖,強著玄言,權輿真宗,啟迪來裔。遺文誠在,精義頗乖。撮其指歸,雖蜀嚴而猶病,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其餘浸微,固不足數。則我玄元妙旨,豈其將墜?朕誠寡薄,嘗感斯文,猥承有後之慶,恐失無為之理,每因清宴,輒叩玄關,隨所意得,遂為箋注。豈成一家之說,但備遺闕之文。今茲絕筆,是詢於眾公卿臣庶道釋二門,有能起予類於卜商,針疾同於左氏,渴於納善,朕所虛懷,苟副斯言,必加厚賞。且如諛臣自聖,幸非此流,縣市相矜,亦云小道,既其不諱,鹹可直言,勿為來者所嗤,以重朕之不德。
道經上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者,虛極之妙用。名者,物得之所稱。用可於物,故雲可道。名生於用,故云可名。應用且無方,則非常於一道。物殊而名異,則非常於一名。是則強名曰道,而道常無名也。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名者,妙本也。妙本見氣,權輿天地,天地資始,故雲無名。有名者,應用也。應用匠成,茂養萬物,物得其養,故有名也。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人生而靜,天之性。感物而動,性之欲。若常守清靜,解心釋神,返照正性,則觀乎妙本矣。若不正性,其情逐欲而動,性失於欲,迷乎道原,欲觀妙本,則見邊徼矣。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如上兩者,皆本於道,故雲同也。動出應用,隨用立名,則名異矣。
同謂之玄。
出則名異,同則謂玄。玄,深妙也。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意因不生,則同乎玄妙,猶恐執玄為滯,不至兼忘,故寄又玄以遣玄,示明無慾於無慾,能如此者,萬法由之而自出,故雲眾妙之門。
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美善者,生於欲心,心苟所欲,雖惡而美善矣。故雲皆知,以己之所美為美,所善為善矣。美善無主,俱是妄情,皆由封執有無,分別難易,神奇臭腐,以相傾奪。大聖較量,深知虛妄,故雲惡已。
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隨。
六者相違,遞為名稱,亦如美惡,非自性生,是由妄情,有此多故。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無為之事,無事也。寄以事名,故雲處也。不言之教,忘言也,寄以教名,故雲行也。
萬物作而不辭。
令萬物各自得其動作,而不辭謝於聖人也。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
令萬物各遂其生,不為己有,各得所為,而不負恃,如此即太平之功成矣。猶當日慎一日,不敢寧居也。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夫唯不敢寧居,而增修其德者,則忘功而功存,故不居而不去也。
不尚賢章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
尚賢則有跡,徇跡則爭興。使賢不肖各當其分,則不爭矣。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難得之貨,謂性分所無者,求不可得,故雲難得。夫不安本分,希效所無,既失性分,寧非盜竊?欲使物任其性,事稱其能,則難得之貨不貴,性命之情不為盜矣。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既無尚賢之跡,不求難得之貨,是無可見之欲,而心不惑亂也。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
心不為可欲所亂,則虛矣。
實其腹。
道德內充,則無矜徇,亦如屬厭而止,不生貪求。
弱其志。
心虛則志弱。
強其骨。
腹實則骨強。
常使民無知無慾。
常使民無爭尚之知,無貪求之欲也。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清靜化人,盡無知欲。適有知者,令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於為無為,人得其性,則淳化有孚矣。
道沖章第四
道沖而用之,或似不盈。
言道動出沖和之氣,而用生成。有生成之道,曾不盈滿。雲或似者,於道不敢正言。
淵兮似萬物之宗。
淵,深靜也。道常生物,而不盈滿,妙本淵兮深靜,故似為萬物宗主。
挫其銳,解其紛。
道以沖和,故能抑止銛利,釋散紛擾。若俗學求復,則彌結矣。
和其光,同其塵。
道無不在,所在常無。在光在塵,皆與為一。一光塵爾,而妙本非光塵也。
湛兮似或存。
和光同塵,而妙不雜,故湛兮似有所存。
吾不知其誰之子,像帝之先。
吾不知道所從生,明道非生法,故無父道者,似在乎帝先爾。帝者,生物之主。像,似也。
天地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不仁者,不為仁恩也。芻狗者,結芻為狗也。犬以守禦,則有蔽蓋之恩。今芻狗徒有狗形,而無警吠之用,故無情於仁愛也。言天地視人,亦如人視芻狗,無貴望爾。嘗試論之曰:夫至仁無親,孰為兼愛?愛則不至,適是偏私。不獨親其親,則天下皆親矣。不獨子其子,則天下皆子矣。是則至仁之無親,乃至親也,豈兼愛乎?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橐者□也,籥者笛也。橐之鼓風,笛之運吹,皆以虛而無心,故能動而有應。則天地之間,生物無私者,亦以虛而無心故也。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橐籥虛之而不屈撓,動之而愈出聲,以況聖人心無偏愛,則無屈撓之時,應用不窮,可謂動而愈出也。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多言而不酬,故數被窮屈。兼愛則難遍,便致怨憎,故不如抱守中和,自然皆足。
谷神章第六
谷神不死。
谷者虛而能應者也。神者,妙而不測者也。死者,休息也。谷之應聲,莫知所以。有感則應,其應如神,如神之應,曾不休息。欲明至道,虛而生物,妙用難名,故舉谷神以為喻說。
是謂玄牝。
玄,深也。牝,母也。谷神應物,沖用無方,深妙不窮,能母萬物,故寄谷神玄牝之號,將明大道生畜之功。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深妙虛牝,能母萬物,萬物由出,是謂之門。天地有形,故資稟為根本矣。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虛牝之用,綿綿微妙,應用若存,其用無心,故不勤勞矣。
天長地久章第七
天長地久。
標天地長久者,欲明無私無心,則能長能久,結喻成義,在乎聖人,後身外身,無私成私耳。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天地生物,德用甚多,而能長且久者,以其資稟於道,不自矜其生成之功故爾。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後身則人樂推,故身先。外身則心忘淡泊,故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忘生養之功,是無私。而能長且久,是成其私。聖人後外其身,是無私而能先能存,是成其私也。
上善若水章第八
上善若水。
將明至人上善之功,故舉水性幾道之喻。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幾,近也。
居善地。
上善之人,處身柔弱,亦如水之居地,潤益一切,地以卑用,水好下流。
心善淵。
用心深靜,亦如水之淵停矣。
與善仁。
施與合乎至仁,亦如水之滋潤品物也。
言善信。
發言信實,亦如水之行險,不失其信矣。
政善治。
從政善治,亦如水之洗滌群物,令其清靜矣。
事善能。
於事善能因任,亦如水性方圓隨器,不滯於物矣。
動善時。
物感而應,不失其時,亦如水之春泮冬凝矣。
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之人,虛心順物,如彼水性,壅止決流,既不違迕於物,故無尤過之地。
持而盈之章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執持盈滿,使不傾失,積財為累,悔吝必生,故不如其已。已,止也。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揣度銳利,進取榮名,富貴必驕,坐招殃咎,故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此明盈難久持也。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此明銳不可揣也。驕猶心生,故咎非他與。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功成名遂者,當退身以辭盛,亦如天道虛盈有時,則無憂患矣。
載營魄章第十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人生始化曰魄,既生曰魂。魄則陰虛,魂則陽滿,言人載虛魄,常須營護復陽。陽氣充魄則為魂,魂能運動,則生全矣。一者,不雜也。復陽全生,不可染雜,故令抱守淳一,能無離身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專一沖氣,使致和柔,能如嬰兒,無所分別。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玄覽,心照也。疵,瑕病也。滌除心照,使令清淨,能無疵病。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愛養萬人,臨理國政,能無為乎?當自化矣。自上營魄,皆教修身。身修則德全,故可為君矣。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天門,曆數所從出。開闔,謂治亂。言人君應期受命,能守雌靜,則可以永終天祿矣。又解云:《易》曰:一闔一闢謂之變,言聖人撫運,應變無常,不以雄成,而守雌牝,亦如天門開闔,虧盈而益謙也。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人君能為雌靜,則萬姓樂推其德,明白如日四照,猶須忘功不宰,故雲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令物各遂其生,而畜養之。遂生而不以為有修,為而不恃其功,居長而不為主宰,人君能如此者,是謂深玄之德矣。
三十輻章第十一
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此明有無功用,相資而立。三十輻者,明造車也。共一轂者,因言少總眾。夫轅箱之有,共則成車,車中空無,乃可運用。若無轅箱之有,亦無所用之車。車中若不空無,則轅箱之有,皆為棄物。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埏,和也。埴,土也。陶匠和土,為瓦缶之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古者陶穴以為室宇,亦開戶牖,故雲鑿爾。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有體利無,以無為利。無體用有,以有為用。且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曰器,將明至道之用,約形質以彰,故借粗有之利無,以明妙無之用有爾。
五色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目悅青黃之觀,耳耽宮徵之音,口燕芻豢之味,傷當過分,則坐令形骸聾盲。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馳騁世務,耽著有為,如彼田獵,唯求殺獲,日以心鬥,逐境奔馳,靜而思之,是發狂病。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性分所無,求亦不得。妄求難得,故令道行有所妨傷也。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取此含受之腹,去彼妄視之目。
寵辱章第十三
寵辱若驚。
操之則慄,捨之則悲,未忘寵辱,故皆驚也。
貴大患若身。
身為患本,矜貴其身,即如貴大患矣。此合雲貴身如貴大患,而乃雲貴大患如身者,欲明起心貴身,即是大患。有貴即身是大患,故雲貴大患如身。若,如也。此上兩句正標。
何謂寵辱?寵為下。
前標寵辱如驚,恐人不了,故問何謂寵辱?夫得寵驕盈,無不生禍,是知寵為辱本,故答雲寵為下矣。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寵辱循環,寵為辱本。凡情惑滯,驚辱而不驚寵,故聖人戒云:汝之得寵,當如汝得辱而驚,則汝之失寵得辱,亦如吾戒,汝得寵而驚懼也。故結雲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
恐人不曉即身是患本,故問之。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身相虛幻,本無真實,為患本者,以吾執有其身,痛瘥寒溫,故為身患。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能知天地委和,皆非我有,離形去智,了身非身,同於大通,夫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此章首標寵辱之戒,後以寄托結成者,寵辱若驚,未忘寵辱貴愛。以為未忘貴愛,故以辱校寵,則辱不如寵。以貴方愛,則貴不如愛。驚寵辱者,尚有寵辱介懷,存貴愛者,未為謙忘天下。故初則使驚寵如辱,後欲令寵辱俱忘,假寄托之近名,辯兼忘之極致。忘寵辱則無所復驚,忘身則無為患本,忘天下則無寄托之近名。
視之不見章第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
此明道也。夷,平易也。道非色,故視不可見。以其於無色之中而能色焉,故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
希者,聲之微也。道非聲,故聽之不聞。以其於無聲之中獨能和焉,故名曰希。
摶之不得名曰微。
摶,執持也。微,妙也。道無形,故執持不得。以其於無形之中而能形焉,故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三者將以詰道,道非聲色形法,故詰不可得,但得夷希微爾。道非夷希微,故復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在上者必明,在下者必昧,唯道於上非上,在上亦不明。於下非下,在下亦不昧也。
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繩繩者,運動不絕之意。不 ?不昧,運動無窮,生物之功,名目不得,非物能物,故常生物而未始有物,妙本湛然,故雲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是謂無形狀之狀,無物質之象,不可名有,不可名無,無有難名,故謂之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無始,故迎之不見其首。無終,故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執古無為之道,以御今有為之事,則還返淳樸矣。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能知古始所行,是謂道化之紀綱。
古之善為士者章第十五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古,昔也。士,事也。言古昔之人,善以道為事者,於彼微言妙道,無不玄鑒通照,而德容深邃,不可識知。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夫唯德量難識,故強為容狀以明之,謂下文。
豫若冬涉川。
豫,閒豫也。善士於世閒法,如涉冬川,眾人貪著,故畏懼,今我不染,故閒豫也。
猶若畏四鄰。
猶豫,疑難也。上言善士不染故閒豫,及觀行事,甚疑難,如今世人懼鄰戒。
儼若客,渙若冰將釋。
雖則儼然若客,無所造為,而不凝滯於物,渙然若春冰之釋散也。
敦兮其若樸。
雖渙然冰釋,曾不自矜,而能敦厚,若質樸無所分別。
曠兮其若谷。
其德量曠然寬廣,無所含容,若彼空谷。
渾兮其若濁。
和光混跡,若濁而清。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孰,誰也。誰能於彼渾濁,以靜澄止之,令徐自清乎?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誰能安靜於此清以久,更求勝法,運動修行,令清靜之性,不滯於法,而徐動出也。生猶動出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
欲保此徐清徐生之道,當須無所執滯,若執清求生,是謂盈滿,將失此道。故雲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夫唯不盈滿之人,故能以新證之,行為弊薄,不以其新成而滯著也。
致虛極章第十六
致虛極,守靜篤。
虛極者,妙本也。言人受生皆稟虛極妙本,及形有受納,則妙本離散。今欲令虛極妙本必致於身,當須絕棄塵境染滯,守此雌靜篤厚,則虛極之道自致於身也。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老君云:何以知守雌靜則能致虛極乎?但觀萬物動作雲為,及其歸根,常在於靜,故知爾。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所以知萬物歸復常在於靜者,為物華葉芸芸,生性皆復歸於其根本,故有作云云者,動作也。言夫物云云動作者,及其歸復皆在根本爾。
歸根曰靜,靜曰覆命。
華葉云云者,生性歸根則靜止矣。人能歸根至靜,可謂復所稟之性命。
覆命曰常,知常曰明。
守靜覆命,可謂有常。知守常者,更益明瞭。
不知常,妄作凶。
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失常妄作,窮凶必至矣。
知常容。
知守真常,則心境虛靜,如彼空谷,無不含容。
容乃公。
含容應物,應物無心,既無私邪,故為公正。
公乃王。
能公正無私者,則為物所歸往。
王乃天。
群物樂推,如天之覆,則與天合德。
天乃道。
王德如天,乃能行道。
道乃久。
道行天下,乃可以久享福祚矣。
歿身不殆。
同天行道,則終歿其身,長無危殆之事矣。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者,淳古之君也。下知者,臣下知上有君,尊之如天而無施教有為之跡,故人無德而稱焉。
其次,親之譽之。
逮德下衰,君行善教,仁見故親之,功高故譽之。
其次,畏之侮之。
德又下衰,君多弊政,人不堪命,則驅以刑罰,故畏之。懷情相欺,明不能察,故侮之。
信不足,有不信。
畏之侮之者,皆由君信不足,故令下有不信之人。
猶其貴言。
親之譽之者,由君有德教之言,故貴其言而親譽之。
功成事遂,百姓謂我自然。
功成而不執,事遂而無為,百姓日用而不知,謂我自然而成遂,則太上下知有之之謂也。
大道廢章第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
澆淳散樸,大道不行,曰仁與義,小成遂作。濡沫生於不足,凋弊起於有為,然則聖人救世之心未嘗異,而夷險之跡不得一爾。
智慧出,有大偽。
用智慧者,將立法也。法出而奸生,則有大偽矣。並竊符璽,可不信然?
六親不和,有孝慈。
父子夫婦兄弟,六親也。疏戚無倫,不和也。各親各子,有孝慈也。皆由失道,故有偏名也。
國家昏亂,有忠臣。
太平之時,上下交足,何異名乎?昏亂之日,見危致命,有忠臣矣。
絕聖棄智章第十九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聖人言教之跡,則化無為。棄凡夫智詐之用,則人淳樸。淳樸則巧偽不作,無為則矜徇不行。人抱天和,物無天枉,是有百倍之利。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兼愛之仁,棄裁非之義,則人復於大孝慈矣。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人矜偏能之巧,必有爭利之心,故絕巧則人不爭,棄利則人自足。足則不為盜賊矣。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此三者但令絕棄,未示修行,故以為文不足垂教,更令有所屬者,謂下文也。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見真素,抱淳樸,少私邪,寡貪慾。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卷之二
道經下
絕學無憂章第二十
絕學無憂。
絕有為俗學,則淳樸不散。少私寡慾,故無憂也。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
唯則恭應,阿則慢應,同出於口,故雲相去幾何?而恭應則善,慢應則惡,以喻俗學。絕之則無憂,不絕則生患,只在心識回照,豈復相去遠哉?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凡人所畏者,慢與惡也。善士所畏者,俗學與有為也。皆當絕之,故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若不畏絕俗學,則眾生正性荒廢,其未有央止之時。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眾人俗學有為,熙熙逐境,如臨享太牢,春台望登,動生貪慾。
我獨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我獨怕然安靜,於其情慾,略無形兆,如彼嬰兒,未能孩孺也。
乘乘兮若無所歸。
至人無心,運動隨物,無所取與,若行者之無所歸。乘乘,運動貌。
眾人皆有餘。
眾人耽嗜塵務,矜誇巧智,自為有餘,以示光大。
而我獨若遺。
而我常若不足,有所遺忘。
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
我豈愚人之心,遺忘若此也哉?但我心純純,故若遺爾。
俗人昭昭。
矜巧智也。
我獨若昏。
自韜晦也。
俗人察察。
立法制也。
我獨悶悶。
唯寬大也。
忽若晦,寂兮似無所止。
容貌忽然若昏晦,而心寂兮絕於俗學,似無所止著。
眾人皆有以。
眾人於代間,皆有所以,逐境俗學之意。
我獨頑似鄙。
頑者無分別,鄙者陋不足,而心實了悟。外若不足,故雲似爾。
我獨異於人。
人有情慾,我無愛染。人與道反,我與道同。
而貴求食於母。
求食於母者,貴如嬰兒無營欲爾。上文雲如嬰兒之未孩,下經雲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如此所以獨異於人。先無求、於兩字,今所加也。且聖人說經,本無避諱,今世為教,則有嫌疑。暢理故義不可移,臨文則句須穩便。便今存古,是所庶幾。又司馬遷云:老子說五千餘言,則明理詣而息言,不必以五千為定格。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孔,甚也。從,順也。設問甚有德之人,容狀若何?言此有德人所行,唯虛極之道是順。
道之為物,唯恍唯惚。
此明孔德所從之道,不有不無,沖用難名,故雲恍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惚,無也。恍,有也。兆見曰象。自無而降有,其中兆見一切物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物者,即上道之為物也。自有而歸無,還復至道,故雲其中有物也。
杳兮冥兮,其中有精。
惚恍有無,杳冥不測,生成之用,精妙甚存。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杳冥之精,本無假雜,物感必應,應用不差,故雲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言道自古及今,生成萬物,物得道用,因用立名。生成之用,既今古是同,應用之名,故古今不去。
以閱眾甫。
閱,度閱也。甫,本始也。言至道應用,度閱眾物本始,各遂生成之用也。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以此令萬物皆稟道,妙用生成故爾。
曲則全章第二十二
曲則全。
曲己以應務則全。
枉則直。
枉己以申人則直。
窪則盈。
執謙德則常盈。
弊則新。
守弊薄則日新。
少則得。
抱一不離則無失。
多則惑。
有為多門則惑亂。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聖人抱守淳一,故可以為天下法式。
不自見故明。
人能不自見其德,常曲己以應務,則其德全自明。
不自是故彰。
人能不自以為是,而枉己以申人,則其是直自彰矣。
不自伐故有功。
人能不自伐取,則其功歸己矣。
不自矜故長。
人能長守弊薄,不自矜炫,則人樂推其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與物爭,誰與爭者,此言天下賢與不肖,無能與不爭者爭也。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古有曲全之言,豈虛妄哉?實能曲者,則必全理而歸之。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
希言者,忘言也。不雲忘言而雲希者,明因言以詮道,不可都忘。悟道則言忘,故雲希爾。
若能因言悟道,不滯於言,則合自然。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風雨飄驟,則暴卒而害物,言教執滯,則失道而生迷。
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天地至大,欲為暴卒,則傷於物,尚不能久,以況於人,執言滯教,則害於道,欲求了悟,其可得乎?
故從事於道者。
故從事於道之人,當不執滯言教。
道者同於道。
體道者,悟道忘言,則同於道矣。
德者同於德。
德者道用之名,人能體道忘功,則其所施為,同於道用矣。
失者同於失。
執言滯教,無由了悟,不悟則迷道,自同於失矣。
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方諸挹水,陽燧引火,類族辨物,斷焉可知。
信不足,有不信。
執言滯教,不能了悟,是於信不足也,自同於失,失亦樂來,是有不信也。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跂,舉踵而望也。跨,以跨挾物也。以喻自見求明,明終不得,何異夫跂求久立,跨求行履乎?
自見者不明。
露才揚己,動而見無,故不明。
自是者不彰。
是己非人,直為怨府,故不彰。
自伐者無功。
專固伐取,物所不與,故無功。
自矜者不長。
矜炫行能,人所鄙薄,故不長。
其於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自見等行,於道而論,是曰殘餘之食,疣贅之行。凡物尚或惡之,故有道之人,不處斯事矣。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將欲明道立名之由,故雲有物。言有物混然而成,含孕一切,尋其生化,乃在天地之先。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有物之體,寂寥虛靜,妙本湛然常寂,故獨立而不改。應用遍於群有,故周行而不危殆。
而萬物資以生成,被其茂養之德,故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吾見有物生成,隱無名氏,故以通生表其德。字之曰道,以包含目其體,強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
妙用無方,強名不得,故自大而求之,則逝而往矣。自往而求之,則遠不及矣。若能了悟,則近在於身心而證之矣。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因其所大而明之,得一者天地王也。天大能覆,地大能載,王大能法地則天行道,故雲亦大也。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王者,人靈之主,萬物系其興亡,將欲申其鑒戒,故雲而王居其一,欲警王令有所法,謂下文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謂王也,為生者先當法地安靜。既爾又當法天,運用生成。既生成已,又當法道,清靜無為,令物自化。人君能爾者,即合道法自然之性。
重為輕根章第二十六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重者制輕,故重為根。靜者持躁,故靜為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輜,車也。重者,所載之物也。輕躁者貴重靜,亦由行者之守輜重,故失輜重則遭凍餒,好輕躁則生禍亂。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人君者,守重靜,故雖有榮觀,當須燕爾安處,超然不顧也。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奈何者,傷歎之辭也。天下者,大寶之位也。言人君奈何以身從欲,輕用其身,令亡其位也。
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君輕易,則人離散,故失臣。臣躁求,則主不齒,故失君。
善行章第二十七
善行無轍跡。
於諸法中體了真性,行無行相,故雲善行。如此則心與道冥,故無轍跡可尋求。
善言無瑕謫。
能了言教,不為滯執,遣象求意,理證言忘,故於言教中無瑕疵謫過。
善計不用籌算。
能了諸法本無二門,一以貫之,不生他見,故無勞籌算,自能照了,既無計算,非善而何?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
兼忘言行,不入異門,心無邊境之迷,境無起心之累,雖無關鍵,其可開乎?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體了真性,本以虛忘,若能虛忘,則心與道合,雖無繩索約束,其可解而散乎?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以聖人常用此五善之教以教之,故無棄者。
是謂襲明。
密用曰襲,五善之行在於忘遣,忘遣則無跡,故雲密用。密用則悟了,故謂之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師,法也。資,取也。善人可師法,不善人可取役使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
此章深旨,教以兼忘,若存師資,未為極致。今明所以貴師為存學相,學相既空,自無所貴,所以愛資為存教相,於教忘教,故不愛資。貴愛兩忘,而道自化。
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師資兩忘,是謂玄德。凡俗不悟,以為大迷,故聖人云雖知凡俗以為大迷,以道觀之,是為要妙。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雄者,患於用牡,故知其雄,則當守其雌,謙德物歸,是為天下谿谷,則真常之德不離其身,抱道含和,復歸於嬰兒之行矣。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能守雌靜,常德不離,德雖明白,當如暗昧,如此則為天下法式。常德應用,曾不差忒,德用不窮,故復歸於無極。忒,差也。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德雖尊榮,常守卑辱,物感斯應,如谷報聲,虛受不窮,常德圓足,則復歸於道矣。樸,道也。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含德內融,則復歸於樸。常德應用,則散而為器,既涉形器,必有精粗,聖人用之,則為群材之官長矣。
故大制不割。
聖人用道,大制群生,暄然似春,蒙澤不謝,動植鹹遂,曾不割傷。
將欲章第二十九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者,大寶之位也,有道之人,必待曆數在躬,若暴亂之人,將欲以力取而為之主者。老君戒云: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
大寶之位,是天地神明之器,謂為神器,故不可以力為也。故曰為者敗之,此戒奸亂之臣。
執者失之。
曆數在躬,已得君位,而欲執有斯位,凌虐神主,天道禍淫,亦當令失之。此戒帝王也。
故物或行或隨,或煦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欲明為則敗,執則失,故物或行之於前,或隨之於後,或煦之使暖,或吹之使寒,扶之則強,抑之則弱,有道則載事,無德則隳廢。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聖人睹或物之行隨,知執者之必失,故去其過分爾。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人臣能以道輔佐人主者,當柔服以德,不用甲兵之威,取強於天下。何則?兵者凶器也,戰者危事也。抗兵加使,彼必應之,其事既好還報,則勝負之數,未可量也。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軍師所處,戰則妨農,農事不修,故生荊棘。兵氣感害,水旱繼之,農廢於前,災隨其後,必有凶荒之年。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
善輔相者,果於止敵。蓋在於安人和眾,必不敢求勝取強。故雖果於止敵,敵不為寇。慎勿矜功伐取,以自驕盈,驕則敗亡,故為深戒。—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強。
前敵來侵,不得休止,故用兵以止之,如是則果在於應敵,非果以取強也。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物之用壯,由兵之恃強。物壯則衰,兵強則敗,是謂不合於道,當須早止不為。
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佳者,好也。兵者,謀略也。凡人修辭立誠,不能以道德藏器,而以兵謀韜略為好。謀略之用,只在於攻取殺伐,故為不善之材器。凡物尚或惡之,是以有道之人不處身於此爾。
是以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左,陽也。陽和則發生,故平居所貴。右,陰也,陰凝則肅殺,故用兵所貴。
兵者,不祥之器。
祥者,善也。好兵者尚殺,故為不善之材器也。
非君子之器。
君子以道德為材器,不貴兵謀。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夷狄內侵,故不得已。善勝不爭,是恬淡為上。
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
制勝於敵,必哀其人,故不以為美也。夫勝必多殺人,若以勝為美者,是樂多殺人,樂多殺人,人必不附。欲求得志,不亦難乎!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
偏將軍卑而處左者,不專殺人。上將軍尊而處右者,主兵謀也。
言以喪禮處之。
喪禮尚右,今上將軍居右者,是以喪禮處置之。
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
以生靈之貴,而交戰殺之,有惻隱之心,故以悲哀傷泣之爾。
戰勝,則以喪禮處之。
勇士雄,入戰而獲勝,勝則受爵,居於右位,尚右非吉,是以喪禮處之。但以為不祥之器,亦何必縞素為資。
道常無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無名。
道以應用為常,常能應物,其應非一,故於常無名。
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樸,妙本也,妙本精一,故雲小。而應用匠成,則至大也,故無敢以道為臣者。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侯王若能守道精一,無為而化,則萬物將自賓服矣。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侯王若能抱守精一,是地平天成,交泰致和,故降灑甘露。夫甘露既降,蕭蘭俱澤,不煩教令,而自均平。取譬侯王,稱物平施。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人君以道致平,始能制御有名之物,故有名之物,亦盡為侯王所有矣。既,盡也。
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若侯王能制有名之物,則夫有名之物,亦將知依止於侯王,知依止有道之君,所以無危殆之事。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
天降甘露,以瑞有道,故譬有道之君,在宥天下,天則應之,猶如川谷與江海通流爾。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者役用以知物,明者融照以鑒微,智則有所不知,明則無所不照。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能制勝人者,適可謂有力。能自勝其心使柔弱者,方可全其強爾。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知止足者無貪求,可謂富矣。強力行者不懈怠,可謂有志節矣。
不失其所者久。
知足強力,不失其所恆,則是久於其道者。
死而不亡者壽。
死者分理之終,亡者夭枉之數,壽者一期之盡,夫知人勝人,必招殃咎,知足強力,動得天常。得天常者,死而不亡。是一期之盡,可謂壽矣。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 ,其可左右。
大道泛兮,無系而能應物,左右無所偏名矣。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
言萬物恃賴沖用而生化,而道不辭以為勞,功用備成,不名己有。
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
愛養群材而不為主宰。於物無慾,則可名於小,言不可名小。
萬物歸之,不為主,可名於大。
愛養之,故萬物歸之,有萬不同,而不為主,可名為大。非小非大,所以難名。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是以聖人法道忘功,終不自為光大,故能成其光大之業。
執大象章第三十五
執大象,天下往。
大象,大道也。帝王執持大道,以理天下,則天下萬物歸往矣。
往而不害,安平泰。
物往而不傷害,則安於平泰。
樂與餌,過客止。
樂,音樂也。餌,飲食也。言人家有音樂飲食,則行過之客皆為之留止。如帝王執道以致平泰,亦為萬物所歸往矣。故人君體道清靜,淡然無味,始除察察之政,終化淳淳之人,故下文結雲用之不可既也。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人君以道德清靜為教,初出於口,淡乎其無味,不似俗中言教,有親譽畏侮等也。
視之不可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以道鎮淨,初無言教,故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而淳風大行,萬物殷阜,歲計有餘,故用不可既。既,盡也。
將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經云:正言若反,《易》云:巽以行權。權,反經而合義者也。故君子行權貴於合義,小人用之則為詐譎。孔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信矣。故老君前章雲執大象,斯謂之實。此章繼以歙張,是謂之權。欲量眾生根性,故以權實覆卻相明,令必致於性命之域。而惑者乃雲非道德之意,何其迷而不悟哉?故將欲歙斂眾生情慾,則先開張,極其侈心,令自困於愛慾,則當歙斂矣。強弱等義,略與此同。此道甚微,而效則明著,故雲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巽順可以行權,權行則能制物,故知柔弱者必勝於剛強矣。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脫,失也。利器,權道也。此言權道不可以示非其人,故舉喻云:魚若失淵,則為人所擒,權道示非其人,則當竊以為詐譎矣。
道常無為章第三十七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
妙本清靜,故常無為。物恃以生,而無不為也。侯王若能守道無為,則萬物自化。君之無為,而淳樸矣。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言人既從君上之化,己無為清靜而復欲動作有為者,吾將以無名之樸而鎮靜之。無名之樸,道也。
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言人君既以無名之樸鎮靜蒼生,不可執此無名之樸而令有跡,將恐尋跡喪本,復入有為,故於此無名之樸,亦將兼忘,不欲於無慾,無慾亦亡,泊然清靜,而天下自正平矣。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卷之二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卷之三
德經上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德者道之用也,莊子曰:物得以生謂之德,時有淳漓,故德有上下。上古淳樸,德用不彰,無德可稱,故雲不德,而淳德不散,無為化清,故雲是以有德。建德下衰,功用稍著,心雖體道,跡涉有為,執德可稱,故雲不失。跡涉矜有,比上為粗,故雲是以無德也。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知無為而無為者,非至也。無以無為而無為者,至矣。故上德之無為,非徇無為之美,但含孕淳樸,適自無為,故雲而無以為,此心跡俱無為也。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下德為之者,謂心雖無為以功用彰著,而跡涉有為,故雲為之。言下德無為而有所以為,此心無為而跡有為也。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仁者兼愛之名,下德衰而上仁見,所以為兼愛之仁,故雲為之。行仁而忘仁,亦欲求無為,故雲而無以為。此則心有為而跡無為也。且上仁稱無為者,據跡欲無為而方上義爾,未可以語下德之有為也。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義者裁非之義,謂為裁非之義,故曰為之。有以裁非斷割,令得其宜,故雲而有以為,此心跡俱有為也。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六紀不和,則為禮以救之,故曰為之。禮尚往來,不來非禮,行禮於彼,而彼不應,則攘臂而怒,以相仍引也。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失道者,失上德也,上德合道,故雲失道。無道德仁義者,時俗夷險之名也,故道衰而德見,德衰而仁存,仁亡而義立,義喪而禮救,斯皆適時之用爾。故論禮於淳樸之代,非狂則悖,忘禮於澆漓之日,非愚則誙,若能解而更張者,當退禮而行義,退義而行仁,退仁而行德,忘德而合道,人反淳樸,則上德之無為也。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制禮者,為忠信衰薄而以禮為救亂之首爾,用禮者,在安上理人,豈玉帛雲乎哉!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識者,人之性識也,謂在人性識之前,而制此檢外之禮,雖欲應時,實喪淳樸,故雲道之華。禮以救亂,所貴同和,而失禮意者,則將矜其玉帛,貴其跪拜,如此之人,故為愚昧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
有為者,道之薄。禮義者,德之華。故聖人處無為之事,其厚也,不處其薄矣。退禮義之行,其華也,自居其實矣。
故去彼取此。
去彼華薄,取此厚實。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
一者,道之和,謂沖氣也。以其妙用在物為一,故謂之一爾。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
物得道用,因用立名,道在則名立,用失而實喪矣。故天清、地寧、神靈、谷盈,皆資妙用以致之,故雲其致之。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得一者不可矜其用,故戒云:天無以其清而矜之,將恐分裂;地無以其寧而矜之,將恐發洩;神矜則靈歇,谷矜則盈竭,物矜則生滅,侯王矜其貴,則將顛蹶矣。聖教垂世,本為生靈,雖遠舉天地之清寧,而會歸只在於侯王守雌用道爾,故下文雲。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侯王貴高,兆民賤下,為國者以人為本基,當勞謙以聚之。令樂其愷悌之化,不有離散。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邪,非乎?
孤寡不穀,則凡情所惡,侯王自稱,以謙為本。非乎者,明是以賤為本爾。
故致數輿無輿。
數輿則無輿,輪轅為輿本,數貴則無貴,賤下為貴本。轅為輿本,當存轅以定輿,賤為貴本,當守賤以安貴。將戒侯王,以賤為本,故致此數輿之談也。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琭琭,玉貌,落落,石貌。以賤為本。
反者道之動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動。
此明權也,反者取其反經合義。反經合義者,是聖人之行權,行權者是道之運動,故雲反者
道之動也。
弱者道之用。
此明實也。弱者取其柔弱雌靜,柔弱雌靜者,是聖人處實。處實者,是道之常用,故雲弱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實之於權,猶無之生有,故行權者貴反於實用。有者必資於無,然至道沖寂,離於名稱,諸法性空,不相因待,若能兩忘權實,雙泯有無,數輿無輿,可謂超出矣。
上士聞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了悟故勤行。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中士可上可下,故疑。疑則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迷而不信,故笑。
不笑不足以為道。
不為下士所笑,不足以為玄妙至道也。
建言有之。
建,立也。將欲立言,明此三士於道不同。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士勤行,於明若昧,於進若退,於夷若纇,故中士疑而下士大笑之。
上德若谷。
虛緣而容物。
大白若辱。
純潔而含垢。
廣德若不足。
大成而執謙也。
建德若偷。
立功而不衒。
質真若渝。
淳一而和光。
大方無隅。
不小立圭角。
大器晚成。
且無近功。
大音希聲。
不飾小言說。
大象無形。
故能應萬類也。
道隱無名。
功用不彰,無名氏。
夫唯道,善貸且成。
雖隱無名氏而實善,以沖和妙用資貸萬物,且成熟之。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一者沖氣也,言道動出沖和妙氣,於生物之理未足,又生陽氣,陽氣不能獨生,又生陰氣,積沖氣之一,故雲一生二。積陽氣之二,故雲二生三也。
三生萬物。
陰陽含孕,沖氣調和,然後萬物阜成,故雲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萬物得陰陽沖氣生成之故,故負陰抱陽,含養沖氣,以為柔和也。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萬物皆以沖和之氣為本,而沖氣和柔守本者,當須謙卑柔弱,故王公至尊,而稱孤寡不穀者,以謙柔為本故也。
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自損者,人益之。自益者,人損之。
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
老君云:人君所欲立教教人者,當以吾此柔弱謙卑之義以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
強梁之人,動與物亢,求益而損,物或擊之,故不得其死。
吾將以為教父。
吾見強梁者亡,柔弱者全,故以柔弱之教為眾教之父也。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天下之至柔者,正性也。若馳騁世務,染雜塵境,情慾棄塞,則為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無有者,不染塵境,令心中一無所有。無間者,道性清靜,妙體混成,一無間隙。夫不為可欲所亂,令心境俱靜,一無所有,則心與道合,入無間矣。故聖人云吾見身心清靜則能合道,是知有為之教,不如無為之有益爾。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言天下眾教,少能及之者。
名與身孰親章第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
名者實之賓,世人徇名以亡身,設問誰親,欲令去功與名,而全其真爾。
身與貨孰多。
徇名者將以求財,財得而亡身,設問孰多,欲令擲玉毀珠,以全其和。
得與亡孰病。
問得名貨與亡名貨,孰者病其身?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甚愛名者,必勞神,非大費乎?多藏貨者,必累身,非厚亡乎?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足者,不甚愛。知止者,不多藏,既無辱殆,故可長久。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學行大成,常如玷缺,謙則受益,故其材用無困弊之時。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祿位盈滿,常若沖虛,儉不傷財,故所用不窮匱。
大直若屈。
直而不肆,故若屈。
大巧若拙。
巧不傷於分外,故若拙。
大辯若訥。
不飾小說,故若訥。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於躁勝者則寒,寒,薄也。於靜勝者則熱,熱,和也。故若屈者大直,清靜為正矣。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有道之主,無為化行,既不貪求,故無交戰,屏卻走馬之事,人得糞除田園。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天下無道之君,縱慾攻取,故兵戎士馬寄生於郊境之上矣。
罪莫大於可欲。
心見可欲,為罪大矣。
禍莫大於不知足。
求取不已,為禍大矣。
咎莫大於欲得。
殃咎之大,莫大於欲,於欲必令皆得,皆得則禍深,故雲咎也。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物足者,非知足。心足者,乃知足。心若知足,此足則常足矣。
不出戶章第四十七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垂拱無為,不出教令於戶外,是知治天下之道,人事和則天象順,故不煩窺牖而天道可知。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若不能無為,假使出令彌遠,其知治天下之道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
不出戶,故雲不行,無為淳樸,而知為理之道。
不見而名。
不窺牖,故雲不見。人和天順,而能名其太平。
不為而成。
不為言教,而天下化成。
為學日益章第四十八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為學者,日益見聞。為道者,日損功行。益見聞為修學之漸,損功行為悟道之門,是故因益以積功,忘功而體道矣。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為學者,積功行,為道者,忘損之,雖損功行,尚有欲損之心,兼忘此心,則至於泊然無為。方彼鏡象而無不應,故無不為也。
取天下常以無事。
無為無事,天下歸懷,故可取天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有事則煩勞,煩勞則凋弊,故不足以取天下。
聖人無常心章第四十九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聖人之心,物感而應,應在於感,故無常心。心雖無常,唯在化善,是常以化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欲善信者,吾因而善信之。不善信者,吾亦以善信教之,令百姓感吾德而善信之。
聖人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其心。
聖人在理天下,化引百姓,常揲揲用心,令德善信而聖心凝寂,德照圓明,渾同用心,皆為天下,故雲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
百姓化聖德為善,故傾注耳目,以觀聽聖人。
聖人皆孩之。
聖人念彼蒼生,猶如慈母,故凡視百姓,皆如嬰兒。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
了悟則出生,迷執則入死,正標也。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泛論眾生當生安生得生理,處死順死得死理,如此者,大凡十中有三人爾。
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
徇生太厚,以養傷生,既心矜此生,故動往死地,此則生理既失,死理亦虧,如此之輩,亦十中有三人爾。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設問所以動之死地,夫緣何故?但以其求生此生太厚之故。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善攝衛生理之人,心照清靜,無貪取之意,則凡是外物不可加害,陸行不求遇虎兕,入軍不被帶甲兵,此不求害物也,則物無害心,故無投角措爪容刃之所矣。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夫何故?兕虎甲兵無容措之所乎?以其順化無私,不以死為死,則物不得害其生,故雲無死地也。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
妙本動用降和氣。
德畜之。
物得以生養萬類。
物形之。
乾知坤作兆形位。
勢成之。
寒暑之勢各成遂。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萬物由道德以生畜,故尊貴之。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道德之尊,非假爵命,但生成之功,被物而常,自然貴爾。
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
是以人莫不尊道而貴德也。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具如載營魄章所釋,彼章言人修如道,此章明道用同人。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始者沖氣也,言此妙氣生成萬物,有茂養之德,故可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萬物既得沖和茂養,以知其身即是沖氣之子。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既知身是沖氣之子,當守此沖和妙氣,不令離散,則終沒其身長無危殆也。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兌,愛悅也。目悅色,耳悅聲,六根各有所悅,則生禍患,是故塞之。不縱六根愛悅,則禍患之門閉矣,故終身不勤勞矣。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開張六根,縱其視聽,以成濟其愛悅之事,則常有禍患,故終身之不救爾。
見小曰明。
人能於事微小,則見而改行,可謂明。
守柔曰強。
守柔弱,則人不能加,可謂強矣。
用其光,復歸其明。
見小則明,守柔則強,若矜明用強,將失守柔見小之義,故當用光外照,復歸守內明,長無患累矣。
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遺,與也。言還守內明,則無與身為殃咎者,如此是謂密用真常之道。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老君言:若使我耿介然矜其有知,欲行大道,既與道不合,故唯所施為,是皆可畏。
大道甚夷,而民甚好徑。
大道平易,是畏有知,而人多故,欲心求捷,如彼行人好從邪徑。邪徑之弊,具如下文。
朝甚除。
尚賢矜智生巧偽。除,理也。
田甚蕪。
浮食墮業廢農事。
倉甚虛。
南畝不收無儲積。
服文采。
刻雕綺繡害工利。
帶利劍。
文德不修尚武備。
厭飲食。
烹肥擊鮮重滋味。厭,飫足。
財貨有餘。
聚斂積寶饒珍異。
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矜其有知,動以成弊,行同盜竊,仍自矜誇,誇盜非道,適令興歎也。哉者,歎辭。
善建者不拔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
善能以道建國立本者,不可傾拔也。
善抱者不脫。
善能以道懷抱百姓者,不可脫離。
子孫祭祀不輟。
善以道德建抱之君,功施於後,愛其甘棠,況其子孫乎?而王者祖有功,宗有德,故周之興也,始於後稷,成於文武,周之祭也,郊祀後稷,宗祀文王,故雖卜代三十,卜年七百,毀廟之主,流溢於外,而後稷文王郊宗之祀,不輟,止也。
修之身,其德乃真。
修德於身,德乃真純。
修之家,其德乃余。
一家盡修,德乃余羨。
修之鄉,其德乃長。
一鄉盡修,德乃長久。
修之國,其德乃豐。
一國盡修,德乃豐盈。
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若天下盡修,其德施乃周普矣。
故以身觀身。
以修身之法觀身,能清靜者真。
以家觀家。
以修家之法觀家,能和睦者有餘。
以鄉觀鄉。
以修鄉之法觀鄉,能順序者乃長。
以國觀國。
以修國之法觀國,能勤儉者乃豐。
以天下觀天下。
以修天下之法觀天下,能無為者乃普。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以此觀身等觀之,則可知爾。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至人含懷道德之厚者,其行比赤子。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至人神矣,物不能傷,既無害物之心,故無螫搏之地,此至人之含德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
赤子骨弱筋柔,而能握拳牢固,未知陰陽配合,而含氣之源。動作者,猶精粹之至。終日啼號而聲不嘶嗄,猶純和之至,此赤子之全和也。
知和曰常。
能如嬰兒,固守和柔,是謂知常之行。
知常曰明。
守和知常,是曰明瞭。
益生曰祥。
祥者吉凶之兆,言人不知守常,而求益生越分,動之死地,是曰凶祥。
心使氣曰強。
心有是非,氣無分別,若役心使氣,是曰強梁之人。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凡物壯極則衰老,故戒雲矜壯恃強,是謂不合於道,當須早已。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了悟也。言,辯說也。
塞其兌。
了悟者於法無愛染,於言無執滯,故雲塞其兌也。
閉其門。
既無愛染,則嗜欲之門閉矣。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解具如道沖章,彼則約道,此則約人。言人能體道,是為與玄同德也。
故不可得而親。
玄同無私,故不可得而親。
不可得而疏。
泛然和眾,故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
無慾,故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
不爭,故不可得而害也。
不可得而貴。
體道自然,故不可得而貴。
不可得而賤。
洗然無滓,故不可得而賤也。
故為天下貴。
體了無滯,言忘理暢,銳紛盡解,光塵亦同,既難親疏,不可貴賤,故為天下至貴矣。
以政治國章第五十七
以政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在宥天下,貴乎無為,為政若以政教治國,奇詐用兵,斯皆不合於道。唯無事無為,可以取天下,此三句標也。
吾何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
以此,下文知之。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以政治國,動多忌諱,人失作業,故令彌貧也。
人多利器,國家滋昏。
利器,謂權謀,人主以權謀為多,不能反實,下則應之以詐譎,故令國家滋益昏亂。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人主以伎巧為多,不能見素,下則應之以奢泰,故令淫奇之物滋起也。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無為既失,法令益明,竊法為奸,盡成盜賊,豈非多有乎?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慾而民自樸。
無為則清靜,故人自化。無事則不擾,故人自富。好靜則得性,故人自正。無慾則全和,故人自樸。此無事取天下矣。
其政悶悶者第五十八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政教悶悶,無為寬大,人則應之淳淳然而質樸矣。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政教察察,有為苛急,人則應之缺缺然而凋弊矣。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
倚,因也。伏,藏也。上言其政悶悶,俗則以為無政理之體,人反淳淳然而質樸,此則禍為福之所因也。其政察察,而俗則以為有政理之術,人乃缺缺然而凋弊,此福為禍之所藏。
其無正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禍福之極,豈無正邪,但眾生迷執,正者復以為奇詐,善者復以為妖祥,故禍福倚伏,若無正爾。
民之迷,其日固久。
以正為奇,以善為妖,如此迷倒,其為日也,固以久矣。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聖人善化,不割彼而為方,不劌彼而為廉,不申彼而為直,不耀彼而為光,修之身而天下自化矣。肆,申也。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嗇。
嗇,愛也。人君將欲理人事天之道,莫若愛費,使倉稟實,人知禮節,三時不害,則天降之嘉祥。人和可以理人,天保可以事天矣。
夫唯嗇,是謂早服。
何以聚人?曰財,故能儉愛,則四方之人將襁負而至,早服事其君矣。服,事也。
早服謂之重積德。
夫唯儉嗇,以是有德,人歸有德,早事其君,故雲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
聖人積德,四海歸仁,則無有不能制服者矣。克,能也。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人君之德,無有不能制御者,則無遠不至,故四方莫知其窮極也。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莫知其窮極,然後可以為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有國而茂養百姓者,則其國福祚可以長久矣。
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積德有國,則根深花蒂固矣。深固者,有國長生久視之道。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卷之三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卷之四
德經下
治大國章第六十
治大國若烹小鮮。
烹小鮮者不可撓,治大國者不可煩。煩則人勞,撓則魚爛矣。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以道臨蒞天下,不求有妄之福,故鬼無以見其神明。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民。
上言其鬼不神,非謂鬼歇滅而無神,但有其神而不見神怪以傷民也。
非其神不傷民,聖人亦不傷民。
鬼見神怪則傷民,聖人有為則傷民,今鬼所以不見神怪而傷民者,蓋以聖人無為清靜故爾。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鬼神傷民則害國虧本,聖人傷民則匱神乏祀,今兩不相傷物,故德交歸焉。
大國者下流章第六十一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
下流者,謙德也。大國當下流開納,則天下之人交至矣。
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天下之人交至者,歸于謙德,則如牝以雌靜,常為牡動所求,由以靜為下故。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大取小,以為臣妾。小取大,以為援助。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以者,大取小。而者,小取大。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大國執謙而下小國者,不過欲兼畜小國為臣妾。小國贄貢賦以下大國者,不過欲入事大國為援助也。
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一求臣妾,二求援助,是兩者各求得其所欲,然大國者常戒於滿盈,故特雲大者宜為下。
道者萬物之奧章第六十二
道者 ,萬物之奧。
萬物皆資妙本以生成,是萬物取給之所,故興言雲為萬物之奧。奧,內也。
善人之寶。
善人知守道者昌,失道者亡,故常寶貴之,而無患累也。
不善人之所保。
保,住也,不善之人,不能寶貴至道,及有患難,即欲以身保住於道,自求免爾。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甘美其言,可以求市,尊高其行,可以加人,以況聖人,以甘美法味之言,尊高清靜之行,以化不善之人,亦如市賈之售,相率而從善矣。故下文雲也。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不善之人,亦在化之而已,何棄遺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
共教不善之人。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三公輔佐,雖以合拱之璧,先導駟乘之馬以獻之,猶不如坐進此無為之道於君,以化人爾。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何,問辭也。
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
道在於悟,不在於求,不如財帛,故可日日求而得之,故雲不日求以得。既悟則自無罪累,豈待有罪方求免也?可以為天下貴。
為無為章第六十三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於為無為,於事無事,於味無味者,假令大之與小,多之與少,既不越分,則無與為怨。若逐境生心,違分傷性,則無大無小,皆為怨對。今既守分全和,故是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肆情縱慾者,於為無不難,於事無不大,今欲圖度其難,營為其大,當須於性未散而分未越,則是於其易細也。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明上文所以預圖為也。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因雲大事必作於細,將明聖人所以能成其大者,以不為其難事大事,故能成其尊大耳。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輕諾詐人,必寡於信,動作多易,後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難為輕諾多易,故終無難大之事。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言人正性安靜之時,將欲執持,令不散亂,故雖欲起心,尚未形兆,謀度絕之,使令不起,並甚易耳。
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欲心初染,尚自危脆,能絕之者,脆則易破。禍患初起,形兆尚微,將欲防之,微則易散耳。
為之於未有。
覆上易持易謀也,所以易者,為營為之於未有形兆耳。
治之於未亂。
覆上易破易散也,所以易者,為理之於未成禍亂耳。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此三者喻其不早良圖,使後成患。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凡情不能因任,營為分外,為者求遂,理必敗之。於事不能忘遣,動成執著,執著求得,理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民之始從事於善者,當於近成而自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慎其終,未嘗如始從善之心,則必無禍敗之事。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難得之貨,為性分所無者,今聖人於欲不欲,不營為於分外,故常全其自然之性,是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聖人不求過分之學,是於學不學,將以歸復眾人過分之學,以輔自然之性,不敢為俗學與多欲也。
古之善為道者第六十五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人君善為道者,非以其道明示於民,將導之以和,使歸復於樸,令如愚耳。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君將明道以臨下,下必役智以應上,智多則詐興,是以難治。
是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人君任用多智之臣,使令治國,智多必作法,法作則奸生,故是國之賊也。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若不用巧智之臣,但取純德之士,使偃息蕃醜,弄丸解難,自然智詐日薄,淳樸日興,人和年豐,故是國之福也。
知此兩者,亦楷式。
役智詐則害於人,任淳德則福於國,人君能知此兩者,委任淳德之臣,是以為君楷模法式。
常知楷式,是謂玄德。
人君常知所委任,是謂深玄至德矣。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玄德深遠,能與物反,歸復其本,令物乃至大順於自然之性也。
江海為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江海所以能令百川委輸歸往者,以其善能卑下之,故百川朝宗矣。
是以聖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後之。是以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
謙為德柄,尊用彌光,以言謙下之,百姓欣戴,故處其上而人不以為重,以身退後之,百姓子來,故處其前而人不以為害也。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是不重不害之故,故天下之人樂推崇為之主,而不厭倦。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聖人謙退,不與物爭,天下共推,誰與爭者?
天下皆謂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肖,似也。老君雲,天下之人皆謂我道大,無所像似,我則答雲耳。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夫唯我道至大,故無所像似。若如世間諸法,有所像似,則不得稱大,久已微細也夫。
我有三寶,保而持之。
我道雖大無所像似,然有此三行甚可珍貴,能常保倚執持,可以理身理國也。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則廣救,儉則足用,不敢為天下先,故樂推而不厭也。
夫慈故能勇。
慈人敏慧,則德有餘,故勇於救濟也。
儉故能廣。
節儉愛費,財用有餘,故施益廣。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慈儉之德,謙撝益光,推先與人,人必不厭,故能成神器之長。
今捨其慈且勇,捨其儉且廣,捨其後且先,死矣。
今捨慈且勇,勇則害物,捨儉且廣,廣則傷財。捨後且先,先則人怨。傷財害物,聚怨於人,是必死之道,故雲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用慈以戰,利在全眾,用慈以守,利在安人,各保安全,故能勝固耳。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以慈戰守,豈但人和,天道孔明,亦將救衛。戰勝,天救也。守固,天衛也。是皆以慈故,故雲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善為士章第六十八
善為士者不武。
士,事也。善以道為理國之事者尚德,故雲不武。
善戰者不怒。
事不得已,必須應敵,以慈則善,故不憑怒。
善勝敵者不爭。
師克在和,和則善勝,全勝之善,故不交爭。
善用人者為之下。
悅以使人,令盡其力,必先下之,是為善用。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善勝是不爭之德,為下是用人力,能如此者,可以配天稱帝,是古之至極要道也。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
老君傷時,輕殘人於兵,故托古以陳戒。有言者,謂下句。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主有動作,則生事而貪。客無營為,則以慈自守。自守則全勝,生事則敗亡。進雖少不能無事,退雖多不失謙讓,故不敢進於寸,而退於尺。
是謂行無行。
為客退尺,不與物爭,雖行應敵,與無行同矣。
攘無臂。
攘臂所以表怒,善戰不怒,故若無臂可攘。
仍無敵。
仍,引也。引敵者,欲爭不爭,故若無敵可引。
執無兵。
執兵所以表殺,今以慈和為主,故雖執兵,與無兵同。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者幾喪吾寶。
為禍之大,莫大於輕侮敵人,輕侮敵人者,則殆喪吾以慈之寶。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抗,舉也。兩國舉兵以相加,則慈哀於人者勝之。
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老君雲,吾所說言契理,故易知,簡事,故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天下之人滯言而不悟,煩事而不約,故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言者在理,理得而言忘,故言以無言為宗。事者在功,功成而不宰,故事以無事為君也。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夫唯世人無了悟之知,是以不知我無言無事之教。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了知我忘知之意者希少,法則我不言之教者至貴。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被褐者,晦其外。懷玉者,明其內。故知我者希少耳。
知不知上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了法性空,本非知法,於知忘知,是德之上。不知知法,本性是空,於知強知,是行之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夫唯能病,能知之病,是以不為強知所病也。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唯聖人所以不病病者,以其病眾生強知之病,是以不病。
人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人不畏威,則大威至。
有威而可畏,謂之威。言人於小不畏,拙於慎微,則至於大可畏也。
無狹其所居。
神所居者,心也。無狹者,除情去欲,使虛而生白。
無厭其所生。
身所生者,神也。無厭者,少思寡慾,使不勞倦。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夫唯人不厭神,是以神亦不厭人。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自知其身,防可畏之事,自愛其身,無厭神之咎,不自見其能以犯患,不自貴其身以聚怨也。
故去彼取此。
去彼見貴,取此知愛。
勇於敢章第七十三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敢謂果敢,言人勇於果敢從事,則失于謙柔退讓,必害於身,故雲則殺。不敢者,則可以活身矣。
知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兩者,敢與不敢也。或,有也。能知不敢者有利,敢者有害,當須勇於不敢,此勇敢之人。動有災害,乃天之所惡,孰能知其故哉?
是以聖人猶難之。
聖人猶難為勇敢之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此下言天道謙虛,以戒人事勇敢。天不與物爭,四時盈虛,物無違者,故善於勝。
不言而善應。
天何言哉?福善而禍淫,曾無差忒,故雲善應。
不召而自來。
天道不召物使從己,物不能違,自來順天耳。
繟然而善謀。
天道玄遠,繟然寬大,垂象示人,可則之,故雲善謀也。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天之網羅,雖恢恢疏遠,刑淫賞善,毫分不失。
民常不畏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縱放情慾,動之死地,習以為常,嘗無畏者,人君當以清靜化之,奈何更立刑法以誅殺恐懼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若使世人皆從清靜之化,不敢溺情縱慾,常畏於死,而獨為奇詐者,假令吾勢得執殺此奇詐之人,孰敢即殺?故下文雲。
常有司殺者殺。
常有司殺者殺,如此奇詐之人,天網不失,是常有天之司殺者殺之也。
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
人君好自執殺,必不得天理,是猶拙夫代大匠斫木。
夫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矣。
拙夫代斫,豈但傷材,亦自傷其手。人君任用刑法,代彼司殺,豈唯殘害百姓,抑亦自喪天和也。
民之饑章第七十五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天下之民所以饑之不足者,以其君上食用賦稅之太多故耳。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天下之民所以難治化者,以其君上之有為,有為則多難,多難則詐興,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天下之人所以輕其死者,以其違分求生太厚之故,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自然之分定則生全,若養過其分,分過則生亡矣。故夫唯無以厚其生為者,是賢於矜貴其生。
民之生章第七十六
民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生之柔弱,和氣全也。死之堅強,和氣散也。欲明守柔弱者,全生保年。為強梁者,亡身失性。
是以兵強則不勝。
見哀者勝,故知恃強者必敗。
木強則共。
木本強大,故處於下。枝條柔弱,共生於上。蓋取其柔弱者在上,強梁者在下,故下文雲。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
天道玄遠,非喻不明,故舉張弓以彰其用耳。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張弓如此,乃能命中,是猶天道虧盈益謙,欲令人君法天字人,故示抑高舉下之道。
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天道平於,裒多益寡,人則違天,翻損不足。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
誰能以己之有餘,奉與天下之不足者乎?獨有道者能耳。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
聖人法天,稱物均施,施平於物,而不恃其功。
功成不處。
推功於物,不處其成。
其不欲見賢。
聖人所以推功不處者,蓋不欲令物見其賢能。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以堅攻堅,必兩堅俱損,柔制強者,則強損而柔全。故用攻堅強者,無以易於水者矣。
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柔弱之道,勝於剛強,天下之人,無不知者,知有此道,不能行也。
是以聖人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
引萬方之罪,是受國之垢濁。稱孤寡不穀,是受國之不祥。其德如此,則社稷有奉,故天下之人歸往矣。
正言若反。
受國之垢,為社稷主,受國之不祥,為天下王,是必正言初若反俗,故雲正言若反。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
與身為怨對之大者,情慾也。和謂調和也。言人君欲以言教調和百姓,使無情慾,故曰和大怨。
必有餘怨。
立教化人,不能無跡,斯跡之弊,還與為怨,故曰必有餘怨。
安可以為善?
既有餘怨,則不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左契者,心也。心為陽藏,與前境契合,故謂之左契耳。
聖人知立教則必有跡,有跡即是余怨,故執持此心,使令清靜,下人化之,則無情慾,不煩誅責,自契無為。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司,主也。徹,通也。言有德之君主司心契,則人自化。無德之主,則將立法以通於人,為法之弊,故未為善。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司契則清靜,立法則凋殘,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故人君者,常思淳化於無為,不可立法而生事。
小國寡民章第八十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什,仵也。伯,長也。此章明人君含其淳和,無所求及,適有人材器堪為什仵伯長者,亦無所用之矣。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少思寡慾,不輕用其生,敦本無求,不遠遷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矣。
舟輿所以利遷徙,甲兵所以徇攻戰,兩者無慾,故無所乘陳。返樸還淳,復歸於三皇結繩之用矣。
甘其食。
不食滋味,故所食常甘。
美其服。
不事文繡,故所服皆美。
安其居。
不飾棟宇,故所居則安矣。
樂其俗。
不澆淳樸,故其俗可樂也。
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
言其近也。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彼此俱足,無求之至。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
信言者,聖教也。信,實也,言不韻於俗,故不美。
美言不信。
美言者,世教也。甘美之言,動合於俗,故不信。
善者不辯。
善者在行,無辯說。
辯者不善。
空滯辯說,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者了悟也。博者多聞也。
聖人不積。
積者執言滯教,有所積聚也。聖人了言忘言,悟教遺教,一無執滯,故雲不積。
既以與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此明法性無盡。言聖人雖不積滯言教,然以法味誘導凡愚,盡以與人,於聖人清靜之性,曾無減耗,唯益明瞭,故雲愈有愈多。有,明自性,多,明外益。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舉天道利物不害者,將明聖人之道施為弘益,常以與人,故不爭也。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卷之四終
|